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通过高新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,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人工环境,客观上解决了很多问题,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。建筑设计中利用太阳能技术、自然通风技术、保温隔热墙体技术、节能照明技术、水循环技术等高科技,可以创造出较优化的物理环境,让人在高科技所包围的空间中享受到适宜的温度、湿度、光线和通风。关于生态效应,通过经济换算,可以用的数据证明一栋建筑物在节能减耗方面的实际作用。但是,我们也应该看到,新技术、新材料本身的生产过程常常是不生态的,例如太阳能技术要消耗大量半导体材料和金属材料,外墙保温隔热技术要消耗大量的化学物质聚氨酯,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不断制造污染的工业技术来生产的。可见,节能新产品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然是工业化的延续,仍然是消耗资源和能源并会造成污染的。香港湿地公园概况20世纪80年代初,中国香港由于港岛和九龙土地资源紧缺,因此向外寻求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,并于1987年在新界天水围建造了供20万人居住的设施和场所,发展天水围新市镇。在此期间,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天水围预留区进行了一项环境影响评估工作,认为需要为开发天水围预留区而损失的天然环境进行补偿,即在天水围北建造一个面积约60公顷的生态缓解区。1999年香港旅游协会及渔农处(现为渔农自然保护理署)进行了《国际湿地公园及游客中心可行性研究》,以确定扩展天水围北部的生态缓冲区成为国际湿地景点的可行性。因此,在整个亚洲都是的,它不仅补偿了因为都市发展而失去的湿地,更分隔了天水围与后海湾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和东北面的米埔沼泽区。